原标题:提案里的“博物馆”——政协委员“文博提案”助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
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,今年的活动聚焦“博物馆、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”这一主题。
(资料图)
近年来,众多博物馆正在成为城市的“新门户”和“新客厅”,去博物馆看展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。博物馆未来如何更好地参与创造美好生活?如何让更多博物馆持续、稳定发展下去?在今年河南省两会期间,多位委员的“文博提案”聚焦于此,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。
博物馆怎么变?
构建多层次、全类型、广布局的博物馆结构体系
“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。”走进博物馆,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遗产,寻访传统,感受知行合一、学思结合……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到,博物馆不再是“千馆一面”,展出的内容愈加突出特色,展出的形式愈加灵动活泼,以此来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。
河南非遗流动博物馆
河南地处中原,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。近年来,河南省不断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展示传播工作。今年省两会期间,程青梅委员提交了《关于建设河南非遗流动博物馆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》,建议在统一“河南非遗流动博物馆”品牌标识前提下,按照地域特色、主题类别来统筹建设,化整为零,发挥地方和相关行业的积极性,共建共享。同时,担负起非遗文创孵化的功能,配合策划文创设计征集、创意论坛等活动,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让非遗从“活起来”到“火起来”。
中国辞书博物馆
河南是《说文解字》《类篇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等重要辞书的诞生地,在数量、质量和影响上都是名副其实的辞书大省。辞书是文化传承的精髓和宝库,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纽带,对传播思想、延续血脉、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。为此,王克俊委员提交了《关于建设“中国辞书博物馆”的提案》 ,建议将河南漯河作为中国辞书博物馆首选之地。漯河作为《说文解字》的诞生地,一直以来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、推介招商项目等形式积极呼吁建设中国辞书博物馆,并依托许慎文化园建设了辞书博物馆和辞书资料中心,在漯河建设中国辞书博物馆有资源、有基础、有条件。
河南省中医药博物馆
致公党河南省委会提交《关于建设河南省中医药博物馆的提案》,建议力争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基本建成河南省中医药博物馆并投入试运行,将之打造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、推广中医药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,促进河南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,为健康中原建设作出贡献。
中华姓氏文化博物馆
河南作为姓氏文化大省,其发展史也是姓氏文化的发展史。民进河南省委会提交了《关于建立“中华姓氏文化博物馆”的提案》,建议“中华姓氏文化博物馆”以博物馆聚落群的面目出现,集中梳理中华姓氏源流、演变、迁徙历史、郡望祖地、谱牒世系、历史名人、功勋业绩等家族发展史。同时,打造“中华数字姓氏文化博物馆”,让世界华人立体化解读中国姓氏文化,穿越历史时空,找寻各家族先贤们走过的辉煌历程,实现和先贤们心灵上的互通。
博物馆如何融?
打造“无边界”“无围墙”的博物馆
一器一物浓缩文化,方寸之间解码文明。
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,还自带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。如何将博物馆的魅力展览延伸到大街小巷、学校课堂、偏远地区?
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文物,“无边界”“无围墙”是未来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。不断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和故事,开发具有博物馆文化精神的文创产品,依托虚拟现实技术、全息投影等数字服务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,才能让博物馆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优质的数字服务可以极大拓宽博物馆的辐射圈,更加全面展现博物馆藏品的珍贵价值,发挥出博物馆的更大作用。一些博物馆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,云展览、云直播对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。程青梅委员在《关于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提案》中,结合对文博行业的最新调研情况,提出建议:统筹推进河南博物馆数字化提升,将线下展览搬到网上,在视觉呈现、展品设计、观众互动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,让博物馆插上“数字翅膀”,跳出物理空间的束缚和局限,持续为公众提供更多高品质文化供给。
如何让博物馆发挥更大的优势,在文旅融合中更具活力,应挺委员提出《关于全方位开放博物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案》,提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,充分利用好博物馆的优势资源,并与文化旅游经济相结合,再通过与企业合作、共同研发等方式,创新文旅产品,提高博物馆的文化属性,尝试开发具有联盟性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、销售共同体,打造河南省博物馆文创整体品牌,并逐步提高文创品牌的信誉和影响力。(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 魏蔚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洲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